导读:造成交通事故导致人员死亡的,肇事者也应对事故负责。但是,社会上有些人使用花招来躲避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法律讲究的是证据,无法防范邪恶的心灵,也无法阻止其自身的漏洞。
案例改编:
在杨某涉嫌酒后驾车和重大交通事故的情况下,杨某和王某去KTV喝酒开车回家后,发生了交通事故,当场致使受害者李某死亡,不过最终因为证据不足无法追究杨某的肇事责任。
事发后,杨某开车逃离现场,现场没有监视录像,无法确定驾驶员是杨还是王。证据只能证实肇事车辆是杨某的车,但没有办法证明事发时驾驶员是谁。
事发后的几天,王将杨带到公安机关自首,并通知公安机关,杨是肇事司机,经过王的思想教育,他愿意自首。显然,两人已经进行过讨论并密谋。杨归案后,起初比较诚实,并向公安机关解释说是肇事司机是自己。
在交警部门发出道路责任事故识别时,公安机关正式提起刑事诉讼后,杨开始反悔,说王是造成事故的司机。因为王说服自己顶替他,杨才向公安机关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所以现在希望警方能够查明事实。
案件又回到最开始的时候,之后的审理中,两人都说对方才是肇事者,但是各种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警方也没有事实证据证明谁说的对。就这样,因为缺少证据,无法确定案件的真实性,也就没有办法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
仟律网在线: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认定犯罪事实需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且还排除合理怀疑。如果证据不符合这一充分标准,则不构成犯罪。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认造成事故的驾驶员是王或杨其中一位,然而,由于没有现场监控录像或其他直接证据,王某和杨某互相指责对方是肇事司机,两个人的说法是不断变化和重复的,最后真相令人怀疑,没有办法确定谁是驾驶员。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被判构成犯罪,都可能是不公正或错误的案件。因此,法院只能作出无罪判决!
律师摘要:
我们必须反思法律上的漏洞和人的罪恶之心,我们也需要改善法律制度的科学性,使肇事者无处躲藏。
1310
友情链接:
国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