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
[登录] [注册] 律师入驻
  • 律师入驻

    手机浏览

    手机扫一扫,浏览更便捷

    或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
    www.fadoudou.com

  •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律师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律师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律师

    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问律师

  • 微信扫一扫,发现身边律师

    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发现身边律师 微信小程序找附近律师

    或搜索微信小程序
    找附近律师

专业的法律咨询与律师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律知识>学知识

非法集资案件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认定标准

发布时间:2020-08-15 17:32:58

阅读量:11722

   非法集资犯罪中,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关键在于集资行为所体现的是单位的意志,还是作为单位成员的自然人个人意志。凡是由单位意思决定,以单位名义实施,集资款项全部或者主要部分用于单位的,以单位犯罪论处,但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行为人设立公司、企业,或者分公司、子公司后,以实施非法集资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系个人犯罪……

单位犯罪的认定

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同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刑法第30条的解释》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未规定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解释,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单位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规定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应当依照刑法等的规定,依法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未规定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对组织、策划、实施该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从而解决了审判实践中长期纠缠不清的刑法分则条文没有明确规定单位承担刑事责任时,单位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

我国《刑法》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中均明确规定,单位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定罪处罚。这就意味着,办案机关在办理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时,首先应当注意查明非法集资犯罪,系单位实施,抑或是自然人实施。对符合单位犯罪条件的,应当依法追究涉案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认定单位犯罪的情形

在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中,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关键在于非法集资行为体现的是单位的意思,还是作为单位成员的自然人意思。凡是由单位意思决定,以单位名义实施,集资款项全部或者主要部分用于单位的,以单位犯罪论处,但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种常见情形:

其一,对于集资者原先已注册成立单位并实际经营,之后为解决资金困难、扩大经营规模等,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以单位名义募集资金的,或者单位主要负责人未经集体研究决定,以个人或者单位名义募集资金,但主要用于单位经营、使用的,一般以单位犯罪处理。

其二,对于单位财务与个人财务相互独立,彼此间并无资金往来,或者虽有往来但财务记账规范,以单位名义非法集资,构成犯罪的,可以按单位犯罪处理。

认定个人犯罪的情形

行为人为进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或者借助分公司、子公司等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设立后,以实施非法集资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系个人犯罪,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实践中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种常见情形:

其一,对于那些个人资产与公司、企业等单位资产混同,财务制度不规范的,即使非法集资行为以单位名义实施,一般也视为自然人犯罪。

其二,对于以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犯罪活动为全部或主要业务而成立的公司、企业的,无论非法集资行为以何种名义实施,都应当按自然人犯罪论处。审判实践中,非法集资案件多以公司、有限合伙企业等单位为依托,自公司、企业成立之日起,即着手实施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在公司、企业成立后,仅实施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经营行为(如将非法吸收的存款用于风险投资等),一般不认定为单位犯罪,直接以自然人犯罪论处。在黄启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黄启某设立的某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时的性质系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而该公司自成立之日起,黄启某组织他人,通过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以承诺高额利息的方式变相吸收公众资金,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依法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在生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生某某在成立了信邦公司后不久,便开始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存款,此后亦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作为公司的主要活动,应当以个人犯罪追究生某某的刑事责任。

其三,对于个人实际控制的单位,或者个人以单位名义实施非法集资行为,没有合法经营业务,违法所得主要由个人任意支配、处分的,应当依法以个人犯罪论处。在张某国、张某伟集资诈骗案中,张某国先后指使他人注册设立上海福旅公司和上海浩养公司,并实际控制上述两公司,对公司的人事任命、项目策划、资金支配等具有决定权。张某国后伙同张某伟编造养生投资项目,以支付高额利息为诱饵,招揽公众投资,共骗取竺某等170余名被害人1840余万元,构成集资诈骗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鉴于张某国设立公司后,主要从事集资诈骗犯罪活动,故不应认定单位犯罪,法院认定系自然人犯罪是正确的。

单位犯罪中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范围及责任程度

单位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除对单位追究刑事责任外,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还应当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鉴于以单位名义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往往涉及人员众多,有些属于公司、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者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有些是部门负责人,有些仅系领取正常工资,对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不甚了解的人员,对于哪些属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哪些属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问题,审判实践中各地把握的宽严尺度不一,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范围缺少统一标准,即使追究刑事责任,承担责任的程度也不一致;换言之,哪些人员认定为主犯、哪些人员认定为从犯,司法机关在办案中也缺少明确的政策依据。我们认为,应从主客观角度,结合不同人员在非法集资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甄别和把握,并严格控制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范围,不得随意扩大打击面。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行为人是否作为单位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应根据其行为在整个非法集资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加以判断。如果行为人明知是向社会不特定多数人集资,还积极参与非法集资,并收取高额代理费、返点费、佣金等报酬的,应当作为单位犯罪的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能及时退缴违法所得的,基于政策考虑,可依法从轻处罚,其中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与之相对应,行为人的职务、岗位职责虽与非法集资活动密切相关,但行为人系被动地接受指派,或者奉命参与实施非法集资流程中部分行为的,可以不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2)对于明知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行为人在主管人员授意下,积极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一般可认定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没有参与预谋,只是受主管人员指派,参与实施某些与自身工作岗位相关的具体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再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于受单位负责人指派,或者奉命而参与实施了轻微犯罪行为的人员,从刑事政策角度考虑,一般也不宜作为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3)在单位犯罪案件中,总公司、母公司主管人员与分公司、子公司经理、负责人等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尽管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具有上下级关系,但在共同犯罪中,并不是当然的主从犯关系,仍要结合行为人在共同非法集资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分主从犯。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主从关系不明显的,可以不再区分主从犯。但在具体案件足以分清主从犯,且不区分主从犯而在同一法定刑档次、幅度内量刑,难以做到罪刑相适应的,应当区分主从犯,依法分别定罪量刑,确保罪责刑相一致。

单位犯罪中单位的诉讼权利及其保障

单位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单位相应的刑事责任,在刑事诉讼中,依法保障单位的诉讼权利,是审判实务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内容。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问题:

(1)单位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一般应当指定单位在职员工作为诉讼代表人参与诉讼活动,以充分维护被告单位的诉讼权利。如果单位在职员工确实无参与诉讼活动的能力或者条件,或者相关人员均涉案而不能作为诉讼代表人的,可以由其委托熟悉单位情况的离职、退休人员或者法律顾问等作为诉讼代表人参与诉讼。

(2)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单位确实无适当人员担任诉讼代表人的,不得将单位列为被告,但对该单位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按照单位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相关人员附加判处财产刑的,一般应当按照个人违法所得或者犯罪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数额的一定比例或者倍数予以确定。

(3)对于单位涉嫌非法集资犯罪但没有被起诉的,如果其名下确有一定数额的财产或者违法所得,在单位相关人员被定罪处罚后,可以根据所认定的犯罪事实,依法追缴或者责令单位退赔并发还集资参与人。

(4)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检察院应当以单位犯罪起诉,只作为自然人犯罪案件起诉的,法院应当及时与检察院协商,建议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

类案评析:

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案号(2016)渝01刑终117号

基本案情

2014年6月9日,上诉人黄启某与黄某甲等人共同在重庆市江北区注册成立某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其中黄启某认缴出资45%,黄某甲、蔡某、周某各认缴出资15%,戴某、李某乙各认缴出资5%,并约定分三次缴纳出资,2014年8月20日前出资完毕。黄启某担任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经营范围为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不得经营融资担保业务),利用自有资金从事对外投资业务等。 

某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成立后,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黄启某组织员工通过散发传单、口口相传等形式向社会宣传,承诺每月付息(月息2%)、到期还本,引诱公众与黄启某指定的作为投资代表的公司员工谢某、申某、毛某等人签订“联合理财协议书”等合同,并由某公司作为保证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资金汇入申某等人的私人银行账户,从而变相吸收资金。黄启某将其中的400万元资金以投资代表申某的名义出借给重庆某航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航运公司),并按月收取2%的利息及1.5%的服务费、担保费。因合同到期后航运公司未归还借款,黄启某又假借投资重庆市某石油成品有限公司、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名义吸引投资人继续投资。黄启某又将其中的65万元用于以毛某名义购买渝北区上品十六小区住房一套,另有部分投资款用于客户返利和公司的日常开销。

自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上诉人黄启某通过上述方式向向某甲、向某乙等19名投资人非法吸收资金共计700余万元。2015年4月8日,黄启某与投资人向某甲、向某乙等人因还款事宜发生纠纷,随后被向某甲等人带往公安机关说明情况,民警在查明事实后将黄启某抓获。黄启某到案后如实供述了上述事实。

案件争点

某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成立后向社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是否应当被认定为单位犯罪。

裁判要旨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黄启某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向社会不特定人员实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共计700余万元,扰乱了金融秩序,吸收公众资金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法应予以处罚。判决做出后,黄启某以“某公司主要组织员工及其亲友投资,并非面向社会公众,该公司在投资活动中仅提供担保,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为由提出上诉;其辩护人提出:原判认定事实不清,某公司成立后并非主要从事犯罪活动,应认定为单位犯罪,故黄启某从事的行为系公司行为,不应追究黄启某的个人责任。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黄启某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向社会不特定人员实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共计700余万元,扰乱了金融秩序,吸收公众资金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法应予以处罚。关于上诉人黄启某提出某公司主要组织员工及其亲友投资,并非面向社会公众,且该公司仅提供担保,故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上诉理由。经查,上诉人黄启某的供述、证人证言等证据能够证实黄启某等人在某公司成立后,以向社会公开发放传单及口口相传的形式承诺高额利息,变相吸收社会公众资金达700余万元。其中刘某甲等人在签订协议并缴纳投资后,方成为该公司员工,此系黄启某用以规避法律追究的一种方式,刘某甲等人实质仍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该公司在投资协议中提供担保的目的仍是更好地引诱公众投资,其提供担保的行为不能改变黄启某等人违规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事实。故其系以担保为名行变相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之实。故对该意见,不予采纳。关于上诉人黄启某的辩护人提出本案系单位犯罪,不应追究黄启某个人责任的辩护意见。经查,某非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时的性质系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而该公司自成立之日起,便通过向社会公众公开宣传,以承诺高额利息的方式变相吸收公众资金,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依法不以单位犯罪论处。黄启某作为该公司的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其组织、领导下属员工以某公司的名义从事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活动,投资人的投资款均系按黄启某等人的要求汇往该公司员工的个人账户,实际上处于黄启某等人控制之中,其能够决定该资金的使用去向,应承担相应范围内的刑事责任。故对该意见,不予采纳。

附:法规速递

《刑法》

第30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31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单位犯罪司法解释》

第1条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第2条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第3条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单位犯罪主、从犯批复》

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处刑罚。

《金融犯罪案件会议纪要》

(一)关于单位犯罪问题

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是单位犯罪。

1.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实施犯罪行为的处理。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2.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应当注意的是,在单位犯罪中,对于受单位领导指派或奉命而参与实施了一定犯罪行为的人员,一般不宜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根据其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节,分别处以相应的刑罚,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在个案中,不是当然的主、从犯关系,有的案件,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在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从关系不明显的,可不分主、从犯。但具体案件可以分清主、从犯,且不分清主、从犯,在同一法定刑档次、幅度内量刑无法做到罪刑相适应的,应当分清主、从犯,依法处罚。

3.对未作为单位犯罪起诉的单位犯罪案件的处理。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案件,检察机关只作为自然人犯罪案件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及时与检察机关协商,建议检察机关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如检察机关不补充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依法审理,对被起诉的自然人根据指控的犯罪事实、证据及庭审查明的事实,依法按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并应引用刑罚分则关于单位犯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有关条款。

4.单位共同犯罪的处理。两个以上单位以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根据各单位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大小,确定犯罪单位。

《非法集资司法解释》

第3条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0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500人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以行为人所吸收的资金全额计算。案发前后已归还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

《互联网金融犯罪会议纪要》

15.对于共同犯罪或单位犯罪案件中,不同层级的犯罪嫌疑人之间存在犯罪目的发生转化或者犯罪目的明显不同的,应当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目的分别认定。

(1)注意区分犯罪目的发生转变的时间节点。犯罪嫌疑人在初始阶段仅具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故意,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发生经营失败、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后,明知没有归还能力仍然继续吸收公众存款的,这一时间节点之后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集资诈骗罪,此前的行为应当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注意区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目的的差异。在共同犯罪或单位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由于层级、职责分工、获取收益方式、对全部犯罪事实的知情程度等不同,其犯罪目的也存在不同。在非法集资犯罪中,有的犯罪嫌疑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的则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此,应当分别认定为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0.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多以单位形式组织实施,所涉单位数量众多、层级复杂,其中还包括大量分支机构和关联单位,集团化特征明显。有的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案件中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既有具备法人资格的,又有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既有受总公司直接领导的,又有受总公司的下属单位领导的。公安机关在立案时做法不一,有的对单位立案,有的不对单位立案,有的被立案的单位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的仅对最上层的单位立案而不对分支机构立案。对此,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审查起诉时,应当从能够全面揭示犯罪行为基本特征、全面覆盖犯罪活动、准确界定区分各层级人员的地位作用、有利于有力指控犯罪、有利于追缴违法所得等方面依法具体把握,确定是否以单位犯罪追究。

21.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所涉罪名中,刑法规定应当追究单位刑事责任的,对同时具备以下情形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可以以单位犯罪追究:(1)犯罪活动经单位决策实施;(2)单位的员工主要按照单位的决策实施具体犯罪活动;(3)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经单位决策使用,收益亦归单位所有。但是,单位设立后专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以自然人犯罪追究刑事责任。

22.对参与涉互联网金融犯罪,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可以区分两种情形处理:

(1)全部或部分违法所得归分支机构所有并支配,分支机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

(2)违法所得完全归分支机构上级单位所有并支配的,不能对分支机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而是应当对分支机构的上级单位(符合单位犯罪主体资格)追究刑事责任。

23.分支机构认定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该分支机构相关涉案人员应当作为该分支机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仅将分支机构的上级单位认定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该分支机构相关涉案人员可以作为该上级单位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24.对符合追诉条件的分支机构(包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及其所属单位,公安机关均没有作为犯罪嫌疑单位移送审查起诉,仅将其所属单位的上级单位作为犯罪嫌疑单位移送审查起诉的,对相关分支机构涉案人员可以区分以下情形处理:

(1)有证据证明被立案的上级单位(比如总公司)在业务、财务、人事等方面对下属单位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实际控制,下属单位及其分支机构涉案人员可以作为被移送审查起诉的上级单位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在证明实际控制关系时,应当收集、运用公司决策、管理、考核等相关文件,OA系统等电子数据,资金往来记录等证据。对不同地区同一单位的分支机构涉案人员起诉时,证明实际控制关系的证据体系、证明标准应基本一致。

(2)据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立案的上级单位与下属单位及其分支机构之间存在实际控制关系的,对符合单位犯罪构成要件的下属单位或分支机构应当补充起诉,下属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已不具备补充起诉条件的,可以将下属单位及其分支机构的涉案犯罪嫌疑人直接起诉。

“两高一部”《非法集资案件意见》

二、关于单位犯罪的认定问题

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全部或者大部分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

个人为进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单位设立后,以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对单位中组织、策划、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人员应当以自然人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判断单位是否以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为主要活动,应当根据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的次数、频度、持续时间、资金规模、资金流向、投入人力物力情况、单位进行正当经营的状况以及犯罪活动的影响、后果等因素综合考虑认定。

三、关于涉案下属单位的处理问题

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全面查清涉案单位,包括上级单位(总公司、母公司)和下属单位(分公司、子公司)的主体资格、层级、关系、地位、作用、资金流向等,区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

上级单位已被认定为单位犯罪,下属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且全部或者大部分违法所得归下属单位所有的,对该下属单位也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上级单位和下属单位构成共同犯罪的,应当根据犯罪单位的地位、作用,确定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

上级单位已被认定为单位犯罪,下属单位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但全部或者大部分违法所得归上级单位所有的,对下属单位不单独认定为单位犯罪。下属单位中涉嫌犯罪的人员,可以作为上级单位的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级单位未被认定为单位犯罪,下属单位被认定为单位犯罪的,对上级单位中组织、策划、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人员,一般可以与下属单位按照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处理。

上级单位与下属单位均未被认定为单位犯罪的,一般以上级单位与下属单位中承担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职责的主管人员和发挥主要作用的人员作为主犯,以其他积极参加非法集资犯罪的人员作为从犯,按照自然人共同犯罪处理。

本文作者:李诚,湖北立丰律师事务所律师,执业领域:刑事辩护、债权债务、公司法律顾问


来自:仟律网

2374

相关分类: 济南市推荐律师 非法集资个人犯罪单位犯罪 离婚财产分割遗产继承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易轶

易轶

婚姻家事、遗产继承…

咨询我

热门推荐

把有罪辩成无罪是法治的巨大退步—刑辩三年记场外个股期货诉讼维权之民事起诉状范本场外股票配资案件之法律问题与案例分析(二)场外股票期货配資维权大宗商品类交易场所没有自然人客户行不行?大宗商品现货电商平台的本质属性电影投资骗局如何屡屡得手股票配资骗局,被骗怎么办【律师投稿】股票配资如何追回!股票配资维权之民事起诉状范本配资炒股骗局有哪些 如何避免配资炒股被骗?【律师投稿】外汇期货维权现货维权之诉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民事起诉状现货维权之诉大连清源能源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民事起诉状现货维权之诉广东产权顺德交易所有限公司民事起诉状现货维权之诉陕西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民事起诉状新证券法亮点之关于投资者索赔保护影视投资案!电影投资骗局曝光!电影投资害人不浅!最高法:未获特许经营许可机构与投资者签订股票配资合同无效最高法发布审判工作会议纪要:非法场外配资合同应认定为无效230家大宗商品类“僵尸”交易场所善后问题【政策】清整联办〔2019〕 5号:关于印发《易会满同志在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浅析人民法院在司法拍卖中规定税费承担的问题一件通过上诉替当事人挽回70000元的民事案件关于河北省廊坊市王德青等人黑恶势力情节恶劣危害严重应给予严厉打击的紧急情况反映夫妻之间借贷如何处理?老来有伴,结婚还是同居? --《继承法》十四条的思考非法集资案件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认定标准与张玉环案有关的几个法律问题张玉环与宋小女婚姻关系剖析​不欠外债,房子差点被执行,什么情况?同居期间替另一方还房贷,这钱还能要回来吗解除同居后,非婚同居期间所购房产的处理问题曝光婚外情是否构成名誉侵权经典回顾:面对出轨“惯犯”,女人,你为何不离婚?